图 / 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 提供
2019年中国大陆共发生272起登山户外运动事故(下文简称“事故”),死亡人数69人,受伤人数105人,失踪人数5人。事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迷路事故数量仍高居榜首,低海拔登山和徒步穿越连续多年成为事故频发的运动项目。
2019年 中国大陆
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概况
随着登山户外运动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登山户外运动人口的急剧增加,登山户外安全问题已连续多年成为影响登山户外运动健康发展的关键,也已成为政府、行业机构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厘清事故发生的原因,找出同类事故的共性,才能从源头杜绝事故的发生。
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研讨小组的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大陆全年事故发生的活动中参与总人数2055人,事故总人数942人;受伤事故82起(其中两起受伤事故与死亡事故是同案例),受伤人数105人;死亡事故49起,死亡人数69人;失踪事故5起(其中两起失踪事故与死亡事故是同案例),失踪人数5人(如图1);无人员伤亡事故140起。
其中,群体性死亡事故3起,死亡19人,三起事故与水有直接的关系,两起是因山洪暴发所致,1起是因淌水过河时水流湍急而落水。
2019年多数事故得到了公安、消防、社会力量救援队伍、村民等机构和人员的及时救援,但仍然有部分事故人员因伤情严重而死亡或者因地形复杂而未找到。
与2018年相比,2019年事故起数下降76起,下降率为21.84%,事故总人数下降193人,下降率为17%;受伤事故下降33起,下降率为28.69%,受伤人数下降18人,下降率为14.63%;死亡事故上升9起,上升率为22.5%,死亡人数上升24人,上升率为53.33%;失踪事故上升1起,上升率为25%,失踪人数上升1人,上升率为25%。
从对比来看,2019年事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因发生3起群体性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上升,死亡和失踪人数之和达历年之最,其中,男性死亡数量占比78.38%,女性死亡数量占比21.62%。
中国大陆
登山户外运动事故的类型
近两年,事故数量的增多导致事故类型也越来越多,从迷路、滑坠、被困、高坠、疾病等上升到十几种(见图2)。2019年与2018年相比,事故类型基本相同,迷路事故数量仍高居榜首,同时也出现了多年未曾出现的捕猎夹致伤的事故。
1、迷路已连续多年成为主要类型之一
近年来,迷路事故数量占比呈现连续上升趋势。2019年,迷路事故仍然是登山户外事故数量最多的类型,共139起,占总体事故的49.63%。通过收集的案例分析来看,2019年迷路类型增添了新的类别,除了过去的天黑迷路、落单迷路、大雾迷路、挑战新线路迷路,新增了导航迷路。
迷路后如果无法及时找到出路,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根据迷路救援成功的事故案例来看,15%的迷路事故导致受伤的结果,还有部分案例中迷路者出现体能透支、心理崩溃、饥饿过度等不同情况。如果这些事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可能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果发现自己迷路了怎么办?牢记国内外通用的STOP原则,即首先待在原地,禁止随意走动;其次要保持冷静,尤其带队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及时安抚大家,准确作出判断;第三,观察周围地形地貌,寻找可以走出去的办法;第四,综合分析现状,制订切实有效的计划,最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
2、山洪引发的事故严重程度较高
2019年因山洪造成17人死亡、1人失踪,单次山洪事故造成3人以上死亡的案例2起。因此,山洪事故的结果非常严重,死亡人数较多,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参与者需要及时查询运动环境以及周边的天气预报,及早做出防范措施。
3、高坠和滑坠类事故在受伤和死亡事故中仍占比较高
高坠即垂直坠落,滑坠指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形滑落。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来看,272起事故中高坠事故和滑坠事故分别为17起和48起。
高坠事故中造成死亡的事故15起,占死亡事故总起数的30.61%,受伤事故2起,占受伤事故总起数的2.44%;滑坠事故中造成死亡的事故13起,占死亡事故总起数的26.53%,受伤事故35起,占受伤事故总起数的42.68%。
高坠和滑坠死亡事故起数占死亡事故总起数的57.14%,与2018年的53.86%相比,有小幅的增长;受伤事故起数占受伤事故总起数的45.12%,与2018年的55.36%相比,有了小幅的降低。
从整体数据来看,高坠和滑坠仍然是死亡率占比最高的事故类型。
如何避免高坠和滑坠?第一,各省区市山峰管理机构应在比较陡峭的地形或者接近悬崖的地形处贴出警示牌,或者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比如安装护栏、架设绳索等措施;第二,参与者在无保护措施下禁止靠近悬崖或者陡峭处,尤其下雨或者下雪时更不能大意。
4、疾病类事故不容小觑
2019年发生疾病类事故12起,死亡7起,占总体死亡事故起数的14.28%,与2018年的7.5%相比,有一定增幅。
从过去两年的疾病事故统计来看,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猝死,一类是体能消耗过大,另一类是心脏本身有问题。因而参与者一定要做好体检,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参与登山户外运动。
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1、登山(低海拔登山)和徒步穿越连续多年成为事故频发的运动项目
从图3和数据分析得出,登山项目是历年事故项目中占比最高的,其次是徒步穿越。
2019年登山事故共发生163起,造成32人死亡、3人失踪、59人受伤,徒步穿越事故共发生82起,共造成21人死亡、1人失踪、34人受伤,两者合计占总起数的90.07%,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6.81%。
历年事故案例和统计分析反映出,登山和徒步穿越事故较多是由于这两个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门槛较低,对技术、装备等方面要求较低,使得参与人群较多,成为大众最易接近的项目。
但是,正也因此容易导致参与者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因缺乏登山户外经验,缺少专业的知识、装备和技术,没有做好行前计划的制订和当地天气以及地形地貌的了解,再加上一定的盲目性和安全意识的淡薄,导致事故频频发生。
2019年高山探险事故共发生6起,造成3人死亡,5起事故发生于四川,1起发生于甘肃。
根据事故统计信息,有3起事故在开展活动前未经地方登山协会批准,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其中1起事故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救援组织的及时救援,成功救出遇险者,1起事故的遇险者高坠当场死亡,另外1起事故的遇险者因得到队友的及时救助,幸免于难。
因而,提醒广大登山爱好者,参与高山探险活动时一定要向山峰所在地的管理单位申请,获得活动许可证,以获得安全的监控和及时有效的救援。同时,应避免单独登山,以便在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得到救援。
另外,2019年外国人来华参与高山探险活动死亡3人,其中在珠峰死亡人数2人,卓奥友峰死亡人数1人。
2、广东省事故数量居榜首
因登山户外运动的高风险性,各地登山户外运动事故频发,尤其在经济发达、户外资源丰富的省区市更甚。因此,为了重点监测和防御事故多发地区的动态,及时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施救,减少事故发生和人员伤亡,深入分析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在各地的分布特征非常有必要。具体数据情况如图4所示。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广东、浙江、福建的事故起数仍较多,山东、陕西事故有所下降,湖北因为一起较大的群体性事故,死亡人数达历年之最,西藏、青海、云南未收到相关事故报告案例。
报告认为,登山户外运动是一种地域选择性很强的运动项目,也与当地经济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广东、浙江、福建事故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四川、北京事故数量与其他省区市相比仍比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山地资源比较丰富,吸引了全国各地登山户外爱好者参与;二是交通便利,位置优势明显,经济也相对比较发达;三是当地救援队和信息员加大了对事故统计力度,数据收集得更加全面和具体,漏报的情况比较少。部分省区市由于统计不完全,事故数量不一定全面。
3、连续三年10月份事故数量高居榜首
从图5来看,根据5年来每月事故数据的对比,2019年全年事故起伏变化较小,与往年相比,整体数量基本呈现稳中有降。
4、下午发生的事故数量仍高于上午
从图6来看,与2018年相比,2019年00:00—8:59的事故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其中迷路事故较多,另外2019年多数事故仍主要集中发生在13:00—21:00。
根据实际案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行前计划不足,没有准备就盲目出行,导致迷路、被困的事故较多:第二,登高望远后心情愉悦、回家心切,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第三,下午天气变化多端,易刮风下雨,造成摔伤、被困、失温等事故;第四,参与者欠缺体力分配法则,返程时体力易透支,导致无法返回。
5、下降时的事故起数高于上升和其他阶段
如图7,每年下降过程中的事故起数明显高于上升阶段,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基本在下午,根据当日事故时间统计表可以看出,事故多数是在下午发生的。
由此可以看出,参与者行程计划不足对天气情况了解不到位,对自我能力认识不足,以及心态的变化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
因此,提醒广大登山户外爱好者,行前要做好行程计划,切忌盲目出行,返回时要保持高度专注,不能懈怠大意,分配好体力,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
6、组织松散的活动更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由图8可以看出,2019年,个人行为、亲友结伴的事故仍是年度事故多发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全部事故中占比75%,已连续三年有小幅增加,网络招募、AA制、法人单位组织的事故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由此可见,事故数量与组织形式密不可分。
个人行为、亲友结伴二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组织松散、户外经验缺乏,完全没有责任主体,遇到风险时抵御能力非常有限,易造成悲剧发生。
以法人单位为组织形式的事故数量基本保持在最低,这不仅是因为有严密的组织团体,更重要的是有专业的人才做组织保障。
因此,登山户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大户外知识的普及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户外三人行的原则,加强户外安全理念的宣传,加快专业户外机构的建立,是减少因组织松散而造成事故的关键所在。
如果登山户外参与者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装备,组织者具有丰富的经验、专业的服务,相信登山户外运动事故会越来越少。
山地救援成效显著
根据事故统计情况来看,2019年大多数事故因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援,避免了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共有858人被成功救出。
从图9来看,继2016年后,2019年联合救援再次成为主要的救援组织形式,政府救援数量略高于社会力量救援数量。根据救援反馈情况来看,部分地方110接警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山区环境,联合当地山地救援队伍共同实施救援。
目前,部分地方已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动救援机制,避免政府救援和社会力量救援等单独救援所带来的困难,使政府救援和社会力量救援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
相信在国家对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视下,山地救援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能够为登山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多方推动登山户外运动发展
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无论是管理者、从业者还是参与者,都要了解登山户外运动项目的特征,了解户外风险和事故类型,具有急救、自救的能力。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登山户外市场。积极建立和完善与登山户外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推进登山户外运动科学、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登山户外组织管理机构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登山户外公司、俱乐部等服务机构的资格认证体系,制定相应合理的运营标准。加大力度改善硬件设施,根据事故原因在事故多发地、频发地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2019年全国初级山地救援技术培训班(四川成都)
其次,公司、俱乐部等服务机构需自我完善。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入门门槛,平时要广开全面的专业培训,提升登山户外技术水平和应对风险能力,使之具备预判各种地形的风险和救援技能。
活动前为参与者制订完整的行程计划,包括活动路线、天气情况、地形地貌等,做好应急救援措施,告知参与者需要做的准备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活动中及时关注参与者的动态,随时观察周围环境潜在的风险,遇到风险时能够沉着应对;活动后及时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尽可能分享给每一位活动参与者。
△行进在茶马古道上的徒步爱好者(图/尼奥公关 提供,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第三,参与者要提升和完善自我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户外知识,平时要积极学习登山户外知识,参加相关组织机构的登山户外专业培训,正式参加活动时遵循从简到难的入门原理,避免盲从和跟风,每一次出行都需要做好行前计划,保障出行安全。